2018年4月3日,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在我们犀浦校区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XNJD-3风洞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伶仃洋大桥全桥气弹模型风洞试验” 中期成果审查会。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黄建跃、副总工鲁昌河,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康臣、副总经理陈伟乐、总工吴玉刚,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宋神友、总工办副主任刘健、工程师陈炳耀,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吴明远,广东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分公司总工苏慈出席了会议。长安大学刘健新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了会议。抗风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永利463官网桥梁工程系廖海黎教授、王骑副教授和李志国老师,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赵林教授、常颖博士生和夏青博士生等人员出席了会议。

伶仃洋大桥是深圳到中山跨江通道的控制性工程,其主桥是主跨为1666米的特大跨度悬索桥, 加劲梁采用流线型单室钢箱梁,建成后将超过目前世界最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 ---- 西堠门大桥,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陆路交通增添一条快捷通道。伶仃洋大桥位于我国沿海强风区,颤振检验风速高达83.6m/s,结构的颤振性能已接近单室钢箱梁悬索桥的抗风能力极限,抗风设计难度极大。为了解决这一关键设计难题,在初步设计阶段,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委托西南交大、同济大学、长安大学、湖南大学四所高校的桥梁风工程研究机构同时开展研究工作,最终确定采取在钢箱梁上设置风嘴导流板和中央稳定板组合的技术措施来提升桥梁的颤振性能。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管理中心又委托西南交大和同济大学同步开展全桥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以进一步优化气动措施,检验桥梁的整体抗风性能。两所高校为确保高质量完成风洞试验,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精力,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会上,王骑副教授和赵林教授分别代表各自单位汇报了全桥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研究进展和中期成果,并回答了专家的质询。建设单位领导、特邀专家和设计单位代表认真审阅了相关资料,观看了试验视频,尔后在XNJD-3大型边界层风洞现场观摩了全桥气弹模型颤振试验,切身感受了高质量的大跨桥梁风洞试验的精彩过程。
会议充分肯定了两所高校研究团队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认为这些成果为伶仃洋大桥采用单室钢箱梁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并就加劲梁设计细节的进一步优化和下一步需要开展的风洞试验研究工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对伶仃洋大桥开展的抗风试验研究成果,不仅为设计方案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特大跨度桥梁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了技术。



编辑:陈文宇
来源:463永利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