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3日,高性能桥梁新结构及新材料研究团队在永利463官网九里校区土木馆1319室举行了团队2018届硕士生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由夏嵩副教授、施洲副教授、张迅副教授、魏凯副教授、卜一之教授和张清华教授等6人组成,团队2018届6名硕士研究生金通、矣志勇、张鹏、余佳、许华翔、龚代勋进行了预答辩,团队所有在校研究生参加了预答辩。6位2018届研究生依托团队在研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紧密围绕高性能钢与组合结构的相关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初始制造缺陷对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抗力的劣化效应及其量化方法、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新型高疲劳抗力构造细节的疲劳失效机理及其疲劳抗力评估新方法、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贯穿型长疲劳裂纹的加固新方法、新型大纵肋正交异性钢板—UHPC组合桥面板的疲劳失效机理以及正交异性钢板-UHPC组合桥面板中短栓钉静力和疲劳行为的数值模拟新方法。

预答辩从上午8:30开始,至下午15:30结束,历时6个小时,预答辩委员会认真听取了各位研究生的汇报,仔细审阅了学位论文初稿、相关学术论文和资料,对于各位研究生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创新性研究表示赞赏,逐条梳理了每位研究生研究中的不足,精辟的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给出了建设性的修改完善建议,鼓励各位参加预答辩的研究生在下阶段研究中完善学位论文和相关学术论文,进一步提升学位论文质量。最后,卜一之教授和张清华对预答辩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团队6名2018届硕士研究生所取得的成绩,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仍需再接再厉,继续努力;鼓励各位研究生在“精勤笃行、锐意进取、超越自我、止于至善”的团队精神指引下,根据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并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全面的修改和完善,争取学位论文质量再上新台阶。

学位论文撰写是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核心环节。高性能桥梁新结构及新材料研究团队一贯坚持严把研究生的出口关,将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和预答辩作为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协作能力的关键过程,通过定期研究进展汇报制度和预答辩制度加强过程控制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定期研究进展汇报制度规定从研究生开始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每周五上午在土木馆1319室集中汇报当周研究进展,团队教师和相关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均参加,重点对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下阶段的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深入研讨,鼓励研究生打破思维定式、排除畏难情绪开展创新性研究,探索并逐步建立高成效研究的新模式。预答辩制度规定团队所有硕士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均需进行预答辩,通过预答辩综合检视核心科研成果,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团队2018届硕士生金通表示:撰写学位论文之初,卜一之老师和张清华老师即明确必须进行创新性研究,并制定了较高的质量标准,感觉压力很大,有畏难情绪,但团队的定期研究进展汇报制度非常好,每遇到疑难问题均能得到有效指引和建设性建议,在团队的不断鼓励下逐步克服了畏难情绪和思维定式,指导论文研究不断深化,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长大疲劳开裂快速加固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收获非常大,综合能力迅速提升。团队硕士生矣志勇表示:学术论文研究的过程,就是在团队提供的良好研究平台下增强信心、突破思维和行为定式、有效增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团队的研究基础和制度为自己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顶板与纵肋长大疲劳开裂快速加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研究生张鹏、余佳、许华翔、龚代勋均表示:通过团队对学位论文所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和相应的研究基础及制度保障,自己在批判思考能力、创造性综合解决问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在团队的督导和培养下,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锐意进取的高成效工作作风,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和个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多年实施,定期研究进展汇报制度和预答辩制度在提升团队研究生综合能力、强化创新性研究和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方面的效果逐步凸显,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团队创新性研究的重要梯队和生力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位硕士研究生作为主要参与人撰写的学术论文被《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永利463官网学报》和《桥梁建设》等期刊录用,团队硕士研究生获永利463官网优秀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

编辑:刘川昆
来源:463永利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