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通车!大国工程背后的交大力量!

2018-10-24 23:23:55 来源:463永利官网 分类:土木前沿展示 阅读量:

今天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桥飞架粤港澳,天堑变通途。这项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背后,凝聚的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劳动者的汗水,在这其中有许多西南交大人的身影。

一、卜一之、张清华教授团队——攻克疲劳难题,为大桥120年寿命提供保障

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比国内其他桥梁“长寿”20年,而“长寿”的秘诀就在于永利463官网的一项抗疲劳关键技术。

港珠澳大桥采用正交异型桥面板钢箱梁,这种结构形式轻质高强、施工速度快,但是他的板件构件及受力特性复杂,最大的问题是疲劳。疲劳导致的裂缝成为国内外钢桥行业共同的难题。要保证港珠澳大桥120年的寿命,疲劳的行业难题就必须攻克。而这个重担落在了永利463官网的肩上。

463永利官网卜一之、张清华教授团队通过艰苦研究,团队攻克了疲劳的难题,建立了适用于港珠澳大桥钢箱梁疲劳研究的车辆类型及代表车型荷载谱;明确了决定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的关键构造细节;确定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重要构造细节疲劳抗力的关键影响因素,阐明了多参数耦合下各主要疲劳开裂模式的疲劳致损效应,确定了适用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合理构造,提出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120年抗疲劳设计准则及示例》;提出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抗疲劳设计技术及其研究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法体系。助力港珠澳大桥保证120年的寿命,同时为大桥钢梁架设技术提出了有益建议。

二、马建林教授团队——主持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大直径钢管复合桩试验专题研究,助力港珠澳大桥稳稳“扎根”海床

对于传统的大直径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及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来说,在群桩基础承载力、沉降控制以及抗横向荷载方面,均难以满足深水跨海大桥工程的要求;对于大型钻孔灌注桩而言,虽然在承载力和沉降方面可以满足要求,但是却难以适应外海恶劣的施工条件。

永利463官网土木学院马建林教授团队主持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大直径钢管复合桩试验专题研究,助力港珠澳大桥稳稳“扎根”海床。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室内外试验、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团队不断探讨复杂受力条件下钢管复合桩的受力机理与协同工作性能,解答了深海条件下钢管复合深长桩基础的相关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对于港珠澳大桥大直径钢管复合桩基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钢管复合桩基础的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和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廖海黎、李明水教授团队——交大“风洞”助力大桥抗大风

港珠澳大桥共有3个跨度通航孔桥和长距离的钢箱梁非通航孔桥,这些桥体如何能经受住猛烈的台风呢?

永利463官网土木学院廖海黎、李明水教授团队承担了港珠澳大桥所有通航孔桥和钢箱梁非通航孔桥的抗风性能研究工作。有关大桥模型在西南交大犀浦校区的XNJD-3风洞这一目前世界最大的边界层风洞里进行了反复试验,最终,团队为港珠澳大桥的抗风设计和风致振动抑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许提多教授——大桥工程测量特聘专家

永利463官网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测绘遥感信息系退休教师许提多教授则于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受聘于港珠澳大桥工程测量特聘专家,他制定了港珠澳大桥测量控制总体方案并具体参与和指导实施;参与制定港珠澳大桥工程测量规程和规范;对桥梁、海底沉管隧道、人工岛等工程测量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审核最终的具体施工测量方案。

五、许许多多西南交大校友们也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1988届校友张敏主持了港珠澳大桥设计和技术决策工作。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我们1988届校友张强是港珠澳跨海大桥主体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项目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广州瀚阳(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执行总裁、我们1983届校友孙峻岭,作为港珠澳大桥连线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项目/ 项目组组长,带着团队完成了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SB03段监理总监、我们1982级校友易有淼参与了港珠澳大桥深水区15.824公里桥梁施工监理任务,这一段是桥梁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标段……

今天,让我们把赞美和掌声献给大桥的建设者们,是他们用汗水和青春铸就了这座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向伟大的建设者致敬!

编辑:苏婷

来源:463永利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