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系列工作成果展之地下工程系

2019-05-13 19:40:21 来源:研究生新闻中心 蒋新政 图文:蒋频 分类:土木前沿展示 阅读量:

463永利官网作为四川省唯一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院系,始终将“三全育人”的思想内涵融入到全院的各项工作中。“科研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环节,其关键在科研,重心是育人。在晏启祥主任的指导布置下,地下工程系积极响应学院在“科研育人”上的工作安排,通过建立科研育人导向机制与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健全科研团队评价制度,构建学术诚信体系,戮力同心,劈波斩浪,争优创先,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又积累了丰富的“科研育人”经验。

地下工程学科在关宝树、麦倜曾等著名学者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与科研等多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地下工程系为国家培养了以王梦恕(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中国工程院院士)、史玉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培硕(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秀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肖明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著名隧道工程专家为代表的大量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我国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和城市地下铁道领域的重要教学与科研基地。

地下工程系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

该系主要依托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重大科研和实验任务,下设4个固定的研究方向:交通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特殊结构、交通隧道工程施工与维修养护技术、交通隧道工程动力特性与抗减震技术、交通隧道通风防灾与节能控制技术。实验室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拥有多套大型与专用隧道试验装备,设备固定资产约3000万元。

到目前为止,地下工程系承担重要科研项目/课题300余项,其中国家级近100项(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及课题2项、973计划课题2项、863计划3项、科技支撑4项、火炬计划1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余项),省部级6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约4000万元。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期刊论文700余篇(SCI、EI收录3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软件著作权20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自2000年以来,该系总计获国家科技奖励14项(其中,主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含国家一级学会)科学技术奖70多项。

谈及“科研育人”理念,以何川、高波、王明年、晏启祥、王志杰、刘大刚、于丽、申玉生、仇文革、张志强、张俊儒等老师为先进代表的地下工程系在践行“科研育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高波老师在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价值和学术取向。在现实生活和教学工作中,高老师始终坚持“科研育人”的理念。每周都会开展团队的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因材施教,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提高整合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增强国际交流与竞争的能力和学会塑造优秀品格和人格魅力。

1_副本.jpg

高老师指导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工作

2_副本.jpg

研究成果应用研讨会上的高老师

申玉生老师始终贯彻的一个理念就是“科研育人”。申老师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参与不同的科研项目,以达到最大限度锻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工程中得到锻炼与认知的目的。针对如何将实际隧道工程中的问题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结合,申老师会采取点对点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用医学“望、闻、问、切”的理念应用于隧道施工过程中,观察每一个环节与关键控制性工序。

3_副本.jpg

申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模型实验

4_副本.jpg

学术研讨会上的申老师

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仇文革老师一直坚持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原则,根据教学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开展理论研究,推进科研成果向教材转化、向课堂转化、向教学转化。始终坚持“用双脚做学问”的学术主张,强调工程实践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整个科研团队师生不仅要坐得住研究室,更要下得了隧道工地。在科研实践中坚持与学生一起深入科研项目现场,同吃同住同实验,甚至在试验中主动给自己加码,把最艰难的留给自己,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研工作的困难以及科研工作者的毅力。

5_副本.jpg

教学课堂上的仇老师

6_副本.jpg

仇老师指导学生科研

对一直秉承的“科研育人”理念,张志强老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并始终践行。例如,经常通过分享时政新闻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鼓励学生以兴业报国为己任投身祖国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中来;以兴趣为导向,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提倡劳逸结合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注重团队文化建设,培养每一个学生合作攻关的能力等。

7_副本.jpg

张老师为学生讲解难题

8_副本.jpg

科研项目交流会后的张老师及其团队

刘大刚老师通过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科技需求和科技动态发展趋势,使团队学生接触科技发展前沿技术。主动承担学生教学及科研实践工作,实施科教融合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并重的综合培养。在教学和科研实践指导过程中,注重科教融合的工作实施方式,除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外,同时以科技攻关积累的丰硕研究成果为基础,兼顾学生知识创新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对知识创新的感性思维和兴趣,助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

9_副本.jpg

刘老师参与川藏线沿线考察活动

10_副本.jpg

SRTP对接宣贯会上的刘老师

于丽老师重视过程管理,为了能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会不定期进行单独探讨和定期召开例会。在就课题等内容进行单独探讨的时候,会结合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找方法。找出学生的差异,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因材施教,因人设题,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分配相应的科研任务。一个团队的成长和进步总是要依靠每一个成员的全心合作,为了让团队学生有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越来越有挑战性的工作,团队会定期举办文体活动,如篮球赛、PPT比赛等。

11_副本.jpg

于老师的学生在大赛中获奖

12_副本.jpg

于老师学生参加篮球赛

张俊儒老师会针对学生所学知识,提出一些可以在当前阶段解决的实际科研问题,并提倡由学生自己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独立地解决问题。采取弹性研究工作制,以目标管理为主,不实行坐班制。实行科研项目全过程负责制以增强责任心,实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以调动科研团队积极性。强调科研诚信意识,在科研工作中,以社会上存在的个别“学术腐败”案例为反面教材,加强对研究团队成员的教育,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463永利官网官方微信.jpg

来源:研究生新闻中心 蒋新政 图文:蒋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