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高性能桥梁新结构及新材料研究团队在结构试验中心会议室召开了2019届硕士研究生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由沈锐利教授、赵灿晖教授、卫星教授、卜一之教授、勾红叶副教授和魏凯副教授组成,团队所有在校研究生参加了本次预答辩。团队2019届硕士研究生康纪平、郭昊霖、张莹、杨梦月、罗颖和郭亚文依托团队在研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紧密围绕高性能钢与组合结构和大跨度多塔悬索桥结构相关关键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大跨度多塔悬索桥主缆与鞍座摩擦抗力、适用于多塔悬索桥概念设计的理论分析方法、大跨度双缆多塔悬索桥适宜刚度、正弯矩作用下新型波形顶板-UHPC组合桥面板的受力性能、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横隔板处纵肋与顶板焊接细节疲劳性能以及考虑车桥耦合振动和随机车流的钢桥疲劳寿命预测等。

预答辩于上午9:00开始,历时6小时,预答辩委员会认真聆听了各位硕士研究生的汇报,仔细审阅了学位论文初稿,充分肯定了论文所取得成果,对各位硕士研究生所进行的创新性研究表示赞赏,并对论文所需完善之处和下阶段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是高性能桥梁新结构及新材料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坚持贯彻实施的特色制度。同时,团队每周定期进行应届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汇报,团队老师和成员对相关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总结一周内的研究进展并解答研究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鞭策并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走出舒适圈,不囿于既有思路,不困于心中迷惑,在科研创新道路上砥砺奋进。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和进展定期汇报制度,加强过程控制,培育科研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科研能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参与预答辩的2019届硕士研究生表示,依托团队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高性能桥梁新结构及新材料的关键研究课题,在张清华教授和卜一之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不断鞭策下,受益匪浅,包括科研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为下阶段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团队近年来始终坚持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成效丰硕,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团队创新性研究的重要梯队和生力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团队多位硕士研究生作为主要参与人撰写的学术论文在《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Engineering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工程力学》等期刊发表;团队研究生荣获包括国家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和国内外重要大赛奖项的人数逐年增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的团队成员人数和获评永利463官网优秀毕业生的团队成员人数稳步提高,团队毕业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

编辑:周佳仪
来源:463永利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