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双创”之风,扬“一流”之旗——访易思蓉、王玉锁创新工作室团队

2019-04-08 10:15:03 来源:463永利官网 分类:土木前沿展示 阅读量:

根据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委员会《关于命名一批省高校系统劳模(职工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决定》,我们易思蓉教授和王玉锁副教授科研工作团队荣获“四川省劳模(职工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近日,记者分别对两位老师及其科研工作团队进行了专访。

据了解,易思蓉教授团队目前有博士1名,硕士16名,科研工作室在九里校区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4室和205室。易老师不仅是教授级硕博导师,也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铁路选线设计理论及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与磁浮交通线路工程技术、线路工程BIM以及数字化选线技术等。易老师主持编写了《铁路选线设计》等7本专著和教材,发表超过15篇高水平论文。另外,其团队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有8个,且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的科技奖项。

当谈及获此殊荣的感受时,团队成员的回答都如出一辙:觉得非常荣幸和开心,大家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也感谢学校和学院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提供的诸多条件。同时还表示会再接再厉,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创造更多新型的研究成果。

“首先,这是由于大家的辛勤和智慧;其次,不管是同院的其他工作室,还是其他学院的工作室,都营造出一种‘专心致志搞学术’的氛围;最后,近年来,463永利官网大力构建科教融合机制,增强科研育人能力,并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构建起了实验室向全体学生的开放机制和科研实践机制。”在总结为什么能获得此项荣誉时,团队成员如是说道。

易思蓉教授团队合影

王玉锁副教授团队的科研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目前有12名主要成员,主要工作场所在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峨眉校区。依托学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车辆数字2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实验场地500m2、办公面积120m2,共有仪器设备93台(套)、科研课题20余项。其团队因地制宜,集合各专业领域人才,主要针对交通工程运营中出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为重,兼顾生产实际,针对我国交通工程尤其是高速铁路运营中突出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团队累计获得省部级奖1项、地市级奖4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出版专著2部和科研经费约100万元,发表SCI、EI检索科研论文50余篇,培养研究生20余名。

伴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公路不断向山区延伸。根据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编制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在“十三五”期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增加约3万公里,主要集中在云、贵、川等西部多山地区,必将出现大量隧道工程。对艰险山区交通工程地质灾害、结构病害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理论分析模型,完善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体系,提高结构的抗灾害及病害性能,降低可能的结构破坏,保证交通的运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和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王老师团队以此为平台,始终围绕轨道交通工程运营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开展研究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达到提升技术水平、解决工程问题、降低运营风险的目标,促进工程防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王老师团队认为,获得该荣誉称号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在今后,他们将加强团队建设,更加努力地致力于科研工作,勤于思考,为建设永利463官网的轨道交通学科而不断奋斗,为我国的轨道交通事业不断做出贡献。

王玉锁副教授团队合影

本次被授予的劳模(职工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是我们在“双创”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接下来,土木学院将结合“双创”建设具体要求,配合一流学科建设,抓好学院各项工作。借着“双创”建设的春风,扛起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一面旗帜!

文字:赖孝辉 蒋频 编辑:苏婷

来源:463永利官网